產業轉型要以質量為基準
發布時間:
2017-10-26
來源:
早在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不論經濟發展到什么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對于水泥行業,質量標準更是重中之重,關系到民生的方方面面。為加強行業質量標準,我們應聚焦要素產品和制度管理兩個方面強化創新、同步升級。
要素供給,從源頭控制質量;產品供給,用客戶檢驗質量
對于傳統行業,我們可以定義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某個產業在本地發展起步早、體量規模大、具有先發優勢。第二,由于出現新經濟業態,例如信息經濟,共享經濟等,相對而言原有產業成為傳統產業。第三,產品是有市場壽命的,當核心產品以及系列產品由最初的開發期最終進入衰退期時,這個產業便成為傳統產業。因而,對于傳統產業而言,不斷更新產品,提升品質,順應時代潮流,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長久有力的生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為任何產品的開發生產源頭,材料的選擇都是第一道門檻,為產品的面世奠定基礎。尤其生產過程中,每一道工序,每一層工藝都有賴于良好的要素供給得以實現,這也就對于原材料采購工作提出高標準,嚴要求,做好后端C的把控工作,從而滿足產品生產,以達到高品質出貨。
從后端C至前段C,產品質量無疑是重中之重。任何一項產品的發展從開發期到引入期至成長期乃至成熟期,產品質量都是作為生產改進的基本原則。作為企業與客戶直接溝通的橋梁,產品質量是反映企業文化,企業責任心,企業硬實力與軟實力的衡量標尺。隨著“互聯網+”商業模式迅猛發展,新型產業不斷沖擊傳統行業,零售市場大不如前的社會環境下,傳統企業的生存如履薄冰。在這關鍵時期,任何產品的質量問題都將演變成不可挽回的災難,客戶的體驗感和使用感將決定企業的發展未來。質量質量,質為先,量為后。欲為行業先,必先強其身,以產品為代表,用創新做利刃,用質量做護航,開辟市場,穩固市場,進而占有市場。

制度供給,以剛性管理企業;管理供給,以柔性潤滑企業
為了對產品要素供給質量升級,我們采取多種辦法措施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和經營費用;為了對產品加強質量升級,我們不斷增大科技創新投入和擴展科技服務渠道。然而進一步地深入思考,我們會發現無論要素供給還是產品供給根結底都是人創造的,體現著每位員工的辛勤汗水。
在企業發展過程中,首先反應的便是隊伍的不斷擴大,人員趨于多樣復雜化。此時,單一的人性管理以無法滿足要求,合理的制度的引進就尤為重要。以此保證每位員工在相對公平公正的環境中工作生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從而促進企業內部穩定。而設立制度的本質絕非制約于人,培育和激發人力資本的創新動能才是制度供給質量升級的核心內容,即管理。在此基礎上,又有利于協同促進要素供給質量和產品供給質量的同步提升。人力資本的制度管理供給質量升級應該著力于激勵那些善于自主創新的科研團隊,激勵那些鉆研生產技能的制造團隊,激勵那些勇于擔當責任、謀劃發展的領導團隊。如果說產業改造提升的根本是產品質量升級,那么人才和干部的沖勁干勁則取決于激勵機制管理的寬度和力度。
上一頁
上一頁